【聚焦市两会】我校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共谋温州新发展

时间:2022-04-13 作者:潘品丽 来源:【统战部(教师工作部)】


  4月7日-12日,温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温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更是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我校党委副书记吕朝晖、副校长孙芙蓉、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民革温州市委会委员陈香堂老师作为委员、代表参加了大会。

  会上,我校代表、委员满怀激情,认真行使民主权利、主动担当作为,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履职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等系列报告和决议,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通过提案、分团讨论等形式,认真履行职责、深入议政协商、积极建言献策。

  在此次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依法选出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我校孙芙蓉副校长荣选为委员。

  让我们一起聚焦两会,共同回眸,看看我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是如何在会上唱响温理工“好声音”,贡献温理工大智慧,展现温理工“真风采”!

微信图片_20220414084601.jpg

吕朝晖

政协第十二届温州市委员会委员

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吕朝晖此次向大会共递交了四个提案。在《关于加快城市东部道路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温州湾新区发展的提案》中,聚焦温州湾新区的建设,指出目前温州城市东部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度,导致道路网体系尚未形成,将严重制约温州湾新区的更快更好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东部道路建设管理统一协调机制;二、建立科学有序道路项目实施推进制度;三、统筹完善东部规划道路网系统;四、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各站点的通站道路建设;五、提高东部城市道路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

  温州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慈善工作数字化程度不高,慈善捐赠者的捐赠行为获得感不强,慈善工作中现代手段不足等,为此,在《关于加快“数字慈善”建设  推动新时代温州慈善事业更好发展的提案》中,吕朝晖建议:一是依托数字化平台,提升慈善信息明晰度;二是建立捐赠者终身账户,提升捐赠者荣誉感;三是发挥慈善大数据优势,提升捐赠者的成就感。总之,就是要紧抓数字化改革机遇,持续提升数字化支撑慈善创新力度,用数字化提高慈善透明度,全力打造“数字慈善”整体智治新模式。

  在《关于进一步加大非在温高校设立的研究院所与地方、高校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中,吕朝晖指出,温州市的高能级研究院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整体上与温州产业、企业、高校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加强,部分研究院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专业化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存在资源、人才共享度不高,深度融合不够。他建议:一、构建生态系统建设;二、完善人才引进、人才融通机制;三、打造联合研究院;四、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如何进一步整治城市“牛皮藓”——非法“小广告”,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和形象,让作为2022年亚运会办赛城市之一的温州,以最美环境迎接亚运会,吕朝晖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广告”整治  以最美环境迎接亚运会的提案》中,针对管理不力、合力不强、监督不严这三个制约整治“小广告”工作成效的主要原因,他建议: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整治合力;二是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三是创新工作手段,提高整治成效;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常态机制。

微信图片_20220414084604.jpg

孙芙蓉

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温州理工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

  孙芙蓉在《关于温州市深化产教融合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温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输送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在新经济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其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要求、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尚未完全匹配;二是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尚不充分。她提出五点建议: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三、建设产教融合发展新载体;四、培育产教融合教学创新团队;五、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孙芙蓉做了题为《建立“一主导两主体”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助力温州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大会发言。她说,为贯彻落实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精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急需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2019年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标温州市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目标,建议加快建立“一主导两主体”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即以政府为行政主导、高校与企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服务温州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重点要解决三方面难点痛点问题:一是解决政府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不愿投入的问题。三是解决高校教师不愿走出去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414084607.jpg

陈香堂

温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民革温州市委会委员、政协第十二届温州市委员会委员

  陈香堂在向大会提交了两个提案,并且两个提案都已被市政协立案。在《关于推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助力市域样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中,他指出,数字时代下农业、零售业、物流业发生巨大变革,需加快推进温州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升级优化步伐,打造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温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温州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现阶段特色农产品的供应链协同发展存在众多问题:一是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实况调研不足, 经营者需求未明确, 缺乏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二是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布局的基础设施薄弱;三是特色农产品的数字化协同发展过程资源共享效率不高、意识不强。他建议:一、合理配置各方资源,明确实际发展需求。二、强化基础设施布局,打造专业人才队伍。三、提升经营者综合素质,打通协同发展通道。

  《适度拓宽人才住房通道,扎实打造温州人才高地》作为陈老师的第二个提案和会议发言主题稿,他提出,温州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但是目前温州市现有的人才住房保障措施也存在部分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是原温籍人才住房福利享受范围有限;二是新温籍人才租房福利选择余地过少;三是租房补贴申请及其发放滞后。他建议:一要增强人才住房保障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要增强人才租房保障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三要提升人才房产保障政策的高效性和人文性。

  会议期间,陈香堂老师还接受了温州晚报的采访,对平阳县昆阳镇湖屿村哈林野奢农场的卡丁车项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于4月8日被刊登在《温州晚报》《幸福666》栏目中的《小切口“见”智治乡村,温州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卡丁车“跑上”共富路村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报道上。

  陈香堂提出应注意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为此他建议,巩固平阳湖屿村多条产业链并行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承接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加持能力;延伸现有产业价值链,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深挖产业联动资源,实现“纵横”全方位发展,增加产业链、产品链的经济附加值;提升产业经营者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其与产业发展齐步走所需的综合素质水平,最终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幸福乡村。

微信图片_20220414084828.jpg

  这是温州理工学院转设建校后首次参加市人大代表、政协会议。我校代表、委员们的这些发言、提案内容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我校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水平,发出了温理工强音,展现了学校的风采内涵,在服务温州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彰显了温理人特质。

  2022年,我校将继续立足新发展阶段,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