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智享共创”学术沙龙第八期活动

时间:2021-12-31 作者: 来源:


  12月31日下午,由我校科研处(校地合作处)主办、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智享共创”学术沙龙第八期活动在瓯5-210报告厅举行。党委副书记吕朝晖、副校长胡新根及各学院负责人、相关科研人员出席活动。

  第八期学术沙龙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5位科研人员作主题分享,他们围绕科研经历、研究成果和学术理念等方面展开介绍。

稿定设计导出-20211231-183114.jpg

  孙利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 谈外语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外语教师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她以《译者主体能动性的耗散结构探究》一文为例,运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的三大特征来探究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

  王大来老师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为题,介绍了如何借助语言学的图示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功能理论等,就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与交际价值,文化缺省现象对翻译中的连贯理解所造成的影响,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策略与方法以及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把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补偿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服务。

  张瑞卿老师的研究主要围绕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她认为利维斯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首先,利维斯式批评话语中蕴藉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对文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今文化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剑桥批评争鸣中蕴藉的批判精神有助于推动当今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中西文论的交流和借鉴。

  刘正兵老师作《也谈“科研”》主题报告。他以外语专业教师科研的困境为切入点,探讨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并浅谈了自身的科研体会。他认为,科学研究贵在坚持。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

  黄艳老师从语言教学法实践的研究态度、研究积累和研究聚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学中做,做中学”的研究态度,在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研究兴趣,使教学法研究做到连贯性和科学性,从文献、实践和研究写作中不断积累,以研究空白和现实困境为研究起点,来探讨解决研究问题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并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IMG_0389.JPG

  胡新根高度评价了5位科研人员的分享内容。他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要站在学科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谋划科研工作,推进科研成果再上新台阶。

IMG_0345.JPG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