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双向赋能、同频共振的校地合作新标杆
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的建成可以说是应运而生。高校在经济强县开设分校并不少见,如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据统计,全国百强县中有76个县有高校入驻。
乐清市既是中国电器之都,又是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到2022年,乐清市已经成功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乐清市努力打造智能电气、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装备、临港经济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现已拥有正泰、德力西等智能电网企业,有正泰、意华等光伏企业,还有贝良风能与金风科技的风电企 业。
今天的签约仪式是温州理工学院发展的机遇,更是服务地方能力提升的开端,达到双向赋能、同频共振的美好前景。
一是顺应时代需要,助力乐清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性。高校就应该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我们可以为乐清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乐清市政府在做强智能电气、新能源企业的过程中,需要人才、科技、文化等的支撑。这既可以集聚创新资源,又可以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更能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
二是加快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速度。
温州理工学院以贴近产业、服务地方为理念,“推倒围墙办大学”,强调内涵式发展,加快学科建设,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们要把乐清的工业优势转化为温理工的学科优势,依托其创办现代产业学院,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要借助乐清优势企业,成立现代产业学院,从而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是促进同频共振,推动双方深度融合发展。
城市是大学的后盾,大学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引擎。双方要积极建设“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校地合作的新路子。我们应该双向赋能、双向服务和同频共振。温州理工学院有了乐清校区,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向应用型转型。乐清市有了理工的支持,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更好的智力支撑、有价值的创新平台。两者形成互融共促的新格局,可以构建更好的创新生态。
蓝图已经绘就,前景必然广阔。温州理工学院将与乐清市共融共生,努力做到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家、区域发展需要相结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黄小晓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
校地共建开新局 城校共荣新机遇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两会顺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让我们备受鼓舞;我校与乐清市政府正式签署建设乐清校区合作协议,让我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想象。作为青年博士教师,难掩心中的激动与期盼。
立德树人谋新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乐清人民对大学的期盼和支持,为乐清校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一流的校园硬件设施、深厚的城市人文沉淀、发达的民营产业经济,为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融入了特色、提供了支撑。作为青年教师,我期盼走进这样的课堂,更期盼在培养乐清产业所需人才的同时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共同感受乐清1600多年千年古县的魅力,也期望着培养出理工味、乐清味且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展活力。国务院印发的《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乐清拥有温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低压电气集群,年产值超千亿,产业链完整,产业基础雄厚, 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切入点和支撑。我所在的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申报中)、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与乐清产业匹契合度高的工科专业,在未来乐清校区中,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将绽放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让人期许。同时,作为青年博士,能有机会将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技术攻关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是每一个科研人的期盼,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校城共荣上台阶。一所大学,辉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孕育一所大学。理工作为温州地区唯一的理工类本科高校,乐清则是温州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县(市、区),由此孕育出来的乐清校区让人备受期待,期待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相互助力、相互成就,期待学校的文化与城市的精神相互融合、相互哺育。就让“校依城而兴,城因校而盛”的这颗种子从这个春天开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从此刻开始倒计时,期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走进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的那个秋天。
毛毅坚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校地深度协同融合,助力乐清跨越式新发展
温州理工学院与乐清市政府正式签署建设乐清校区合作协议,从茶山高教园区到滨海校区,再拓展到“新时代的新校园”的乐清新校区,变的是办学环境和时间空间,不变的是温州理工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科教兴市,有凤来仪。理工落子,众望所归。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新校区建设,是温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高校资源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乐清市高层次崛起,打造科教创新明星城市的重大举措,也为推动乐清市高质量发展,继续奋进浙南发展第一方阵提供了极其良好的契机与历史机遇。
确立乐清新校区为温州理工学院拓展了办学空间,将一些理工科优势专业迁至更具优势的办学地址,意味着办学资源与办学空间的拓展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校高速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协同效率上看, 温州理工学院进入乐清市不是简单解决了地理相邻的问题,而是意味着进入乐清市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里面,进入其城市产业生态圈。将有效整合校市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携手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原创性科学研究、引领性技术攻关、标志性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温州理工学院与乐清市政府正式签署建设乐清校区也并非简单地签署合作协议。对于乐清市政府而言,“筑巢引凤”更为重要的工作在于“筑巢”。希望能通过平台构建、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与机制保障,为温州理工学院参与地方建设、企业生产孵化环境、拓展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温州理工学院服务于乐清市市域经济增长的社会功能。对于温州理工学院而言,一是在内部通过制度化管理和学科资源整合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导向,二是对外积极探索知识开放的合理边界,对于科研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流动给予适当的自由和权益保障,打通高校学科创新链与地方产业创新链之间的有效衔接。
温州理工学院与乐清市政府正式签署建设乐清校区合作协议,在新的办学高地开启新征程之际,让我们对未来新校区充满以下的期待:新校区将以师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为原则,通过建筑景观布局、交通系统组织、公共空间设计,在创建优美的有形校园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人文精神。如体现“一草一木参与教育”的理念;从建筑元素的设计、庭院变化的景观等方面,彰显学校历史和文化,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突出风格独具的学校精神。强调学校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凝练,注重公共交往空间和国际合作交流场所的设计。校园在绿色中生长,校园内外绿地相连,道路互联互通,与城市有机融合;面向社会开放体育馆、运动场、音乐厅等公共设施,建设“资源共享、社区友好”型校园。
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新校区建设将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坚信乐清市委、市政府与温州理工学院一起举校地之力,一定能让新校区建成精品校园工程、百年育才工程。乐清新校区位于美丽的乐清湾之畔,相信那时候一定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