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71年的特殊“团圆”在温州市洞头区烈士陵园温暖上演。通过AI技术还原的烈士数字人视频,让潘志民烈士与四代亲属实现“跨时空对话”。在这一感人场景的背后,温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森苗将AI技术应用于红色资源活化,为烈士寻亲行动注入科技力量,助力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时空重聚: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今年年初,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2025年“为烈士寻亲行动”,旨在为长眠他乡的烈士寻找亲人。潘志民烈士牺牲71年后,其亲属在多方努力下终被找到。为弥补烈士与家人“未曾告别”的遗憾,温州市退役军人局联合多家单位通过技术手段还原烈士形象,最终实现这场催人泪下的“云团圆”。
林森苗老师
温州理工学院作为合作单位之一,积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森苗主动参与数字人视频制作,利用自学AI技术,基于修复后的烈士遗照构建数字人形象,通过真人方言配音与精准口型同步技术,实现烈士生前音容的数字化重现。
技术赋能:让英烈故事“活起来”
数字人视频的制作需基于烈士修复后照片,通过音频驱动表情生成,辅以人工优化技术重塑形象。林森苗老师反复调试模型参数,巧妙调整烈士面部细节,将原本严肃的表情转化为亲切微笑,确保数字形象真实自然、情感饱满。视频中,潘志民用松阳话向家人道出“家常”,令在场亲属潸然泪下。
这一创新形式不仅为烈属提供了情感慰藉,更以科技手段推动英烈事迹传播,激发公众对红色历史的共情与敬畏。在观看烈士数字人视频时,潘家人热泪盈眶。视频发布后,社会各界亦对技术赋能的红色教育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未来展望:传承红色基因,高校在行动
“学校倡导教师将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问理’思政大课堂为我提供了参与红色资源活化的契机。”林森苗表示。据悉,温州理工学院近年来通过搭建校地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创新。林森苗坦言,虽以自学AI技术为基础,但学校在实践平台搭建、合作机会对接方面提供支持,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71年的漫长等待,到数字技术与真人演绎的温情连接,这场“团圆”的背后,是全社会对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科技、人文与教育使命的交织。未来,温州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化“‘问理’思政大课堂”实践内涵,探索AI、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传承”,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