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飚博士以《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学--从温州中学到北大再到牛津》为讲座主题。通过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和自身所研究领域的问题,把社会学是怎样一个学科向同学们作了一个比较具体的阐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处在改革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却让项飚这一中学生将目光引向社会种种关系、利益、矛盾,用另一种眼光看待问题。对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私营经济有着很大担忧,而项飚对这样的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他提出学习是种学说竞争,取其精华,使自己得到升华。
1990年,项飚进入北大学习,不选择法学、经济学这些热门专业是因为对已定条文进行理解、对经济规律进行理解,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出于自身对社会的困惑和思考,他选择了社会学专业。他指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经济行为等现象是自己热于研究的一个方面。从大二开始,项飚着手于另一项社会调查,深入北京"浙江村",以"浙江村"爱心小组的形式,通过以"温州精英户"为试验组,全面深入地了解"浙江村"的形式、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描绘"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互补,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各方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及他们的对策。
1998年,项飚进入牛津学习,基于对当时国内社会理论的焦虑,大量阅读书籍,却反而收获迷惑,他指出理论最终是一场对话,应以超越的姿态去与大师对话,最终应自己提出新的课题与理论。他在牛津的第二年又转入了社会调查,他远赴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研究IT行业中的劳动力组织分配,在高度灵活的市场,以社会学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经过辛勤劳动,就会收获颇大。
此次讲座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实践在学习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项飚博士的刻苦研究精神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相关链接:项飚,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研究员。
在就职牛津大学之前,他曾是国际移民组织(TOM)(联合国诸日内瓦办事机构)的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和印度尼赫鲁大学访问学者。他同时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比较迁移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员;中国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世界文化论坛人口迁移大会(HMI,西班牙巴塞罗那)顾问。长期以来,项飚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
他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GLOBAL"BODY SHOPPING"》等重要著作,以及大量中英文论文、访谈和评论等。